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。
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
念着这首诗,手里再拿上一串红豆,清风拂来,让思绪飘往南国,那意境,别提多陶醉了。
但武汉的刘先生,却因半夜迷迷糊糊地喝下了泡在杯里的十几颗红豆,导致第二天上吐下泻生命垂危,所幸经过医护人员的积极抢救,终于转危为安。
红豆(鸡母珠种子)
36岁的刘先生(化名)平时喜欢种植花花草草,他看到红豆这种植物外形漂亮,便在网上购买了一些鸡母珠种子,用来种植观赏。
种植之前,鸡母珠种子需要先用温水浸泡一晚。上周,他挑选了十几颗优质饱满的鸡母珠种子,泡在一个玻璃杯里。
事发当天半夜,刘先生感觉有些口渴,当时睡得迷迷糊糊,看到桌子上有水杯,拿起来就咕咚咕咚大口大口喝起来,随后又回房间继续睡觉。
第二天早上醒来,刘先生突然觉得很恶心,接下来就上吐下泻,刚开始以为是吃坏肚子或者着凉了,后来症状加重,浑身无力,这才赶到医院就诊。
CT检查显示,在他的肠道里有一些圆形的高密度阴影,医生询问他是否吃过什么东西,刘先生这才回想起来,原来半夜口渴误喝了泡鸡母珠的水。
鸡母珠种子
鸡母珠的毒性主要集中在种子里,种子外壳较硬,当外壳破裂就会有危险性。刘先生随后被转入重症医学科抢救。导泻、催吐、抑酸护胃……同时请来胃肠外科专家进行会诊。
最后,刘先生成功排出来了十余颗鸡母珠,复查后没有发现残留的鸡母珠。
鸡母珠荚果、种子
据了解,鸡母珠是豆科相思子属的一种有毒植物,又叫相思子、相思豆、美人豆,一部分红一部分黑,红大于黑,红黑分明,看起来十分漂亮。
它的种子中含有一种称为鸡母珠毒素的蛋白质,具有很强的毒性,人体若摄入3微克鸡母珠毒蛋白即会致命。可能有人对3微克这个概念有些模糊,简单说来,也就是只需要误食一颗鸡母珠,治疗不及时的话,就很有可能夺走一个人的生命。
鸡母珠(相思子Abrusprecatorius)
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喻莉介绍,鸡母珠中的蛋白毒素进入人体后经过数小时乃至数天才会出现症状,它破坏人体内红细胞,表现为恶心呕吐、腹泻、出血、呼吸困难、肾衰竭等症状,严重时休克,危及生命。
鸡母珠因为颜色艳丽,常被人加工成珠串项链,曾经有制作工人在穿制手链时穿破鸡母珠的外壳,又扎破手指中毒身亡的案例。
常用于装饰的“海红豆”
专家提醒,由于鸡母珠具有与“红豆”混淆的俗称,因此在使用时还可能与能够食用的红豆(赤豆)相混淆,特别要注意全红的食用红豆和红黑相间的鸡母珠的区分。
家中有小孩的,应该将鸡母珠储放在小孩无法触及的地方,更不能放在水杯里,以免不慎造成误食。
核桃腐烂病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病害,主要影响核桃的果实和木质部分。下面是关于核桃腐烂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:症状表现:果实病变:受感染的核桃果实上会出现水渍状斑点,逐渐扩大并变成黄褐色。果实表面可能出现褐色霉层、腐烂和溃疡。核桃仁变黑:感染后的核桃果仁可能发生颜色变化,变成黑色或深褐色,并且发出难闻的气味。
2025-04-30 02:01:54
上期给大家讲解了一下缺素造成的绣球黄叶绣球黄叶之缺素症 | 缺啥补啥,绣球叶子绿油油,再也不黄叶,今天小编接着聊一聊另外4种常见的绣球黄叶原因:日灼、缺少光照、水大、病虫害。1. 日灼绣球花喜阴,不耐晒,第一次养绣球的花友没有经验,将它放在强光下暴晒,就可能造成叶子晒伤。解决方法:地栽的绣球,春夏秋
2025-04-30 01:56:59
铜钱草的叶片好像铜钱,又像一片片小荷叶,而且叶子碧绿油亮,看上去就像一把把小油纸伞一样。另外铜钱草的寓意是“招财进宝”,所以很多花友都喜欢养。可是铜钱草却被我强行拉进了黑名单,原因有6点,花友们别再养了!缺少阳光就疯长铜钱草是一种很喜欢阳光的绿植,只要养在充足的阳光下,就会矮矮的,看上去特别的壮实,
2025-04-30 01:39:39
聚丙烯(Polypropylene简称PP)是一种常见的热塑性塑料,以其耐热性、抗化学性和耐用性而闻名。PP是塑料中的一种重要类别,广泛应用于包装、纺织、汽车、家用品、玩具和可重复使用的容器等领域。·特性:→1.耐热性:PP具有较高的熔点(约260-275),因此它能够承受煮沸和高温消毒的条件下不变
2025-04-30 00:12:55
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转变成定频定压或调频调压交流电的转换器,即DC to AC。一般常见电器的电源适配器,是一种转换器,将电网的交流电转变为直流电,AC to DC,以供家电使用。逆变器的作用与此相反,是一种电压逆变的过程,因而得名。光伏系统中的逆变器是将光伏板发电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,从而可并网,把
2025-04-29 23:43:59
设备问题的简单概括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最关键的设备之一,变压器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能升高电压把电能送到用电地区,还能把电压降低为各级使用电压,以满足用电的需要。它承担着电压变换,电能分配和传输,并提供电力服务。因此,它的正常运行是对电力系统安全,可靠,优质运行的重要保证,必须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变
2025-04-29 23:34: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