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车厘子是一个大瓜,很多人都搬起小板凳静静地守候车厘子的近期新闻和价格走向,对于能否购买车厘子,大家还是徘徊不定。不过以前动辄数十元一斤的车厘子,很多地方10元钱都能买到,可见车厘子的价格遭到了几倍的腰斩。很多粉丝向我咨询这样一个问题,那就是有的车厘子看着新鲜,为什么吃起来就感觉不好吃,甚至变质了,车厘子的口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,接下来小井就为大家讲解一下。
车厘子跟有些水果的变质或者腐烂部分是不一样的,像苹果和香蕉一般都是从表皮开始腐烂,而车厘子是从里面开始腐烂的,所以我们从外面来看,基本上很难发现车厘子变质这个问题。而车厘子一般是非常不耐储存的,所以从树上摘下来之后,几乎所有的车厘子都会喷洒保鲜剂或者防腐剂,而这些化学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鲜的作用,但是也会与其发生化学反应,让车厘子的成分发生一些改变。
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车厘子主要是从智利进口的,智利位于南美洲,和中国距离遥远,车厘子大多都是经过海运过来的。从树上采摘完成到送到国内海关,期间至少要经过一个月的长距离运输。如果不添加防腐剂和保鲜剂,车厘子最多几天就会腐烂。由此可见,车厘子表面会添加很多保鲜剂,也容易让车厘子口味发生变化,甚至直接变质。
车厘子如何辨别是否变质呢?
不管是车厘子还是其他水果,存放时间太长会影响水果的品质,车厘子本身就是靠保鲜剂强行撑到国内的,如果长时间存放或者售卖时间过久不及时食用,车厘子的手感就会变软,也很有可能从内部开始腐烂,这个时候的车厘子味道会比较苦,说明车厘子已经变质了,最好不要食用。
1、看外观
车厘子是否新鲜,通过外观和形状就能够辨别出来。新鲜的车厘子外观饱满丰盈,内部紧实且充满水分,体型越大的车厘子品质越好,果实一般也越甜。如果车厘子外观有所褶皱,颜色暗沉没有光泽,说明水分流失殆尽,这样的车厘子哪怕没有变质,味道也晦涩难吃。
2、看颜色
不同品质的车厘子,其颜色也是不一样的。正常情况下,新鲜车厘子的果皮颜色有所分别,成熟度越高的车厘子颜色较为暗红色,口感也更好,因为这样的车厘子具有较高的花青素含量。新鲜车厘子的果皮十分光滑鲜亮,而变质的车厘子则颜色黯淡无光,不适合选购。
3、闻味道
新鲜的车厘子闻起来有一股清香且微甜的味道,这种味道非常舒服,这样的车厘子就没有变质。反之,当我们闻到一股酸味或者略微酒精味道的时候,这样的车厘子说明已经变质,不适合消费者购买或者食用了。
有些车厘子看着新鲜,但是吃起来却感觉变质了,所以我们在平时的选择当中需要注意以上3个选择技巧,希望能够帮助大家。
我们都知道混凝土在浇筑成型后需要进行浇水养护,浇水养护是为了水泥水化的需要。混凝土浇水养护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水泥水化的需要吗?其实不然,下面为详细介绍。一、混凝土养护的原因混凝土浇筑后,如气候炎热、空气干燥,不及时进行养护,混凝土中水分会蒸发过快,形成脱水现象,会使已形成凝胶体的水泥颗粒不能充分水化,
2025-04-27 05:41:29
医院门诊楼楼层标识如果你在城市,就会经常见到楼层用“F”表示。例如1F、2F、3F……也就是1楼、2楼、3楼……那么,楼层为什么要用F表示呢?原来,楼层用F表示,源于英文“Floor”。在英文里,“Floor”即楼层的意思。英美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发达国家,高层建筑从英美国家发起后,便开始用“Fl
2025-04-27 05:19:06
最近刷到一个吸水茶盘的视频,将茶水倒到茶盘后,茶水被瞬间吸收,非常好奇这茶盘的原理,于是搜索了一下。吸水茶盘的吸水原理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:物理吸附原理:茶盘通常由多孔材料制成,如竹子,其内部存在许多微小的孔隙。这些孔隙能够吸收水分,使得茶盘在接触水时能够吸收水渍中的茶叶碎屑和茶汤等残留物质,保持茶盘
2025-04-27 05:19:04
防水材料为什么不防水?其实,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:一、买到的防水产品是劣质假冒的;二、防水施工方法不正确;三、防水意识不到位。具体原因如下:一、劣质产品只是“眼前利益”一般来说,像那种假冒伪劣的防水产品,价格都会比较低,不然它还靠啥能吸引消费者购买呢?像这种防水产品也许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水作用,
2025-04-27 05:11:17
提到买房,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一个基本原则——尽量不买顶楼和一楼。但是这几天我在我们小区的业主群里遇到了一个顶楼用户,他给我列举了四个买顶楼的理由,看得我都想买个顶楼了。为了方便叙述,下面我就用第一人称,罗列出这四种理由。便宜便宜的商品就像好看的姑娘一样,能让人产生深入了解她的欲望。如果不是因为顶楼比较
2025-04-27 04:58:20
国人爆买日本马桶的事件,很多人还记忆犹新。经过几年的发酵,“马桶事件”又有了新变化:虽然爆买风渐渐平息,但能自动加热、有多种冲洗模式的智能马桶,已经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,看到这一商机的不法商家,为了吸引顾客,把“土生土长”的国产马桶换上了“洋装”,伪装成进口产品销售,甚至在宣传中夸大其功能,诱导
2025-04-27 04:32: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