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学史里的初唐四杰,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,排第一的就是王勃,并非最年少,也并非作品最多,凭什么王勃位居c位?
因为他是天才。
王勃,绛州龙门人。
当其他小朋友还在嬉闹时,六岁的他可以写出流利的文章。
没错,神童说的就是他了。
王勃的父亲也惊异于儿子如此天才。但事实上,王勃的起跑线就已赢了众人。
曾祖父在隋朝任多县县官,祖父是隋朝大学者,父亲也文采出众,叔爷爷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。
出生在书香世家的王勃,底子就比别人好一点。
当九岁的你还在为数学作业发愁时,王勃已经可以读《汉书》并挑刺了。
《汉书》是二十四史之一,王勃指瑕《汉书》,就好比还在上小学的你,读了达尔文的《物种起源》后,提出里面有很多错误。
他十岁熟读「六经」,十二岁到十四岁,去长安学了《周易》《黄帝内经》。
十六岁得到唐高宗赏识成为公务员。王勃通过《宸游东岳颂》科试及第,授“朝散郎”,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。
回想起来,杜甫十六岁时还在埋头苦读,李白十六岁时刚刚出道,而王勃已经做官了。
十六岁的他认识了杜少府杜镜。他写了首送别杜少府的诗,传诵千年,就是大名鼎鼎的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。
送杜少府之任蜀州
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
这首诗一出,就赢得粉丝无数,这首诗也成了送别诗的典范。
王勃的人生仿佛开了挂一般,成为了家长口中的别人家孩子。
步入仕途后,才华让他如鱼得水。
一篇《乾元殿颂》,妙笔生花,唐高宗龙颜大悦:“奇才,我大唐之奇才”。
从此王勃名声大振,与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合称“初唐四杰”,并推为首位。
王勃也被皇子们热捧,他被六皇子沛王李贤请进王府任“侍郎”。
然而他的人生开始急转直下。
在一次沛王和英王的斗鸡比赛中,沛王让王勃写一篇鼓舞士气的文章,王勃就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》。
唐高宗看了之后不开心了,认为王勃在挑拨兄弟关系,了解初唐政治史的同学都知道,这是犯大忌了!王勃于是被赶出了长安。
被炒了鱿鱼的他只好南下追逐诗和远方。
在外漂泊了三年的王勃还是渴望回到官场,文官做不成,就做一个武官。
王勃去虢州参军,因心软私藏了一名犯罪的奴隶。但又担心事迹败露,便杀了那个奴隶。
杀人是死罪,王勃很快被投进大牢。人生再度陷入绝望,过了一段时间,适逢唐高宗大赦,王勃才捡回了一条命。
王勃的父亲在搭救王勃的过程中受了牵连,被降了职。出狱后的王勃十分愧疚,决定前往父亲任职的地方陪伴父亲。
在路过南昌的时候,恰逢滕王阁大宴宾客,主办人阎都督请前来的人作诗写赋以示祝贺。王勃借此机会写了名传天下、流传千古的文章《滕王阁序》。
网络上有个段子,形容风景很美的你只会说:啊,好美啊。而王勃会说: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
霸气外露的《滕王阁序》引得在座所有文人的惊叹。
离开南昌后,王勃南下继续探望父亲之路,谁料,在南海坐船时,溺水身亡。
那一年,王勃27岁。
当《滕王阁序》流传到皇宫内,唐高宗看后直呼:真乃千古绝唱。可惜那时,王勃已不在人世。
年少成名的他宛如大唐文坛的一颗流星,来去匆匆,可他的才华和作品,历经时间的洗礼,流传至今。
“初唐四杰”是唐朝初年四位齐名文学家的并称,即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,也称为“王杨卢骆”。
“王杨卢骆”的提法源自于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——“王杨卢骆当时体,轻薄为文哂未休。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
“初唐四杰”的作品大多为骈文、赋、檄、诗,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内容空虚,辞藻绮丽的“上官体”,扭转了魏晋南北朝以来,宫廷诗文萎靡浮华的风气。
“四杰”的诗作题材广泛,走出了“亭台楼阁、风花雪月”的禁锢,涉足江河湖海,草原大漠。
他们的作品气势豪放,灵活生动,令唐朝初年的文坛风气大变。
王勃,字子安,“初唐四杰”之首,绛州龙门(今属山西河津)人,儒学世家子弟,自幼聪慧,学识渊博,六岁能文,九岁时为《汉书》作注,纠正史学家颜师古注解的错误。
王勃十六岁时考中进士,初任朝散郎,创作《乾元殿颂》一文,得到了唐高宗李治的赏识,被赞为“大唐奇才”。不久改任沛王府修撰,深得沛王李贤的宠信。
某一天,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两兄弟在一起玩斗鸡,王勃欣然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文》,讨伐英王的斗鸡,为沛王助威。
此文传到唐高宗案头,唐高宗勃然大怒,认为王勃故意挑起嫌隙,令沛王、英王两兄弟不和,于是将王勃赶出王府。
王勃离开长安,客居剑门。
公元671年,王勃返回长安,出任虢州参军,因藏匿官奴曹达,又将其杀害(有史料记载:王勃恃才傲物,引发同僚嫉妒,故意陷害他)被朝廷治罪,遇大赦幸免于难。
王勃的父亲——雍州司功参军王福畴受连累,被贬为交趾县令。
676年,王勃出狱后的第二年,去交趾看望父亲,途中路过滕王阁,写下千古名篇《滕王阁序》,返回时遭遇风浪,溺水后惊悸而亡,时年仅二十七岁。
杨炯,华州华阴人,出身世家子弟,自幼聪敏博学,才华横溢,年九岁被誉为神童。
659年,考中进士,历任校书郎、太子詹事、梓州参军、盈川令等官职。
武则天称制时期,杨炯的堂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谋反,受牵连被贬为盈川县令。
杨炯怀才不遇,郁郁寡欢,后期曾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,希冀引起武则天的注意,可惜没有得到女皇的赏识。
杨炯性格暴躁,傲慢而怪异,和同僚关系紧张。
《旧唐书》记载:
“炯至官,为政残酷,人吏动不如意,辄榜挞之”。
693年,杨炯死于盈川令任内,享年四十四岁,代表作为《浑天赋》、《庭菊赋》等,留有著作《盈川集》。
卢照邻,字升之,祖籍幽州范阳(河北涿州),出身世家望族,博学多才,最初任职邓王李元裕府上的典签。李元裕为唐高祖十七子,藏书颇丰。
卢照邻在王府期间博览群书,获益匪浅。李元裕曾夸赞卢照邻:“此吾之相如也!”把他比喻为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。
卢照邻善写骈文、诗歌,有“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”的绝句,被后世奉为经典。
卢照邻后期离开王府,迁任新都(四川成都附近)县尉,因患有麻疹病而辞官。
卢照邻晚年寓居洛阳,因写了《长安古意》诗文惹祸,其中有一句“梁家画阁中天起,汉帝金茎云外直”,得罪了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而入狱。
卢照邻出狱后,染上风疾,隐居太白山,因服食丹药中毒,导致四肢残疾,当时著名的药王孙思邈都束手无策,可见卢照邻得的一定是绝症。
680 年,卢照邻不堪官场失意和疾病的双重折磨,最终选择投颍水而溺亡,当时大约六十岁左右,留有著作《卢升之集》。
骆宾王画像
骆宾王,字观光,婺州义乌人,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上的官员,后改任长安主簿,678年升任侍御史,因犯有过失入狱,不久遇赦。
680年,改任临海丞,期间郁郁不得志而辞官。
684年,徐敬业起兵谋反,骆宾王参与其中,并写下著名的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,其中一句“一抔之土未干,六尺之孤何托?”颇为武则天赏识。
《新唐书》记载:光宅元年(684年)十一月,徐敬业被朝廷斩首,谋反失败,骆宾王“亡命不知所之”,自此失踪。
《资治通鉴》称骆宾王与徐敬业同时被杀,《朝野佥载》则记载为投江自杀。
“唐初四杰”虽才华横溢,却都命运多舛,官场失意,晚景凄凉,令人扼腕痛惜,而他们在文坛星空,留下璀璨耀眼的轨迹,其不朽的诗文成为后世代代相传,永不落幕的经典。
文学史里的初唐四杰,王勃、杨炯、卢照邻、骆宾王,排第一的就是王勃,并非最年少,也并非作品最多,凭什么王勃位居c位?因为他是天才。王勃,绛州龙门人。当其他小朋友还在嬉闹时,六岁的他可以写出流利的文章。没...
2022-06-23 09:02:0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