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,形意字,读作nuó,nuò,nà,nǎ,nē,nè,nèi。其甲骨文、金文字形尚未发现。篆文左右结构,左为冄(冉),右为邑(阝)。隶变后,楷书写作{冄邑},{冄阝},{冉阝},郍,后规范为那。本义土著男子多有络腮胡的地方。
那,由冄(冉)和邑构成。冄,甲骨文字形为双颊的络腮胡。远古时期,由于人种原因,古华夏的男子大多不长络腮胡,只有在华夏文明核心地区以西(即西夷)的男子长有络腮胡。络腮胡后写作髯。于是,华夏地区的人就把这样的地方叫做{冄邑}(那)。
那字的演变《字源》
冉字的演变《字源》
《说文解字》:西夷国(华夏地区以西外族人的地方)。
长络腮胡的老者被称为美髯公
那的本义是有长络腮胡的人的地方,但其引申义仍然与冄(髯)有关。
一、那字字义的演变
1.有络腮胡很有男人味,所以长着浓密络腮胡的男人被称为美髯公,那由此引申为美丽。如,明·汤显祖《紫钗记·哭收钗燕》:人儿那,花灯姹(人儿美,花灯靓)。此义读作nuó。如,那竖(美少年)。美丽本指男子,后来转指女子,于是就加一个女字旁,写作娜。如,婀娜[ē'nuó]。
2.络腮胡指两颊毛发浓密,引申为多。《诗经·小雅·桑扈》:不戢不难,受福不那(克制自己守礼节,受福多得难计量)。此义读作nuó。
3.风吹络腮胡飘动,离开原来的位置,引申为移动。(1)《西游记·第十四回》:(孙悟空)语言虽利便,身体莫能那(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,只能开口说话,身体却不能挪动)。(2)清·黄六鸿《福惠全书·莅任·清查之法》:本官那用无力补偿(本官挪用公款无力补偿)。如,那空,那踪。此义读作nuó,为区别字义,后写作挪。
4.自己捋着络腮胡,引申为悠然自得安闲的样子。《诗经·小雅·鱼藻之什》:王在在镐,有那其居(周王老神在在住在镐京,捋着络腮胡子很安逸)。此义读作nuó。
5.对于中原人来说,西夷在很远的地方,引申为距离说话人较远的空间、时间、人等等。如,那里,那边,那个,那些,那时,那会儿。此义读作nà。注意,河北邢台方言读作nuò,如,那事儿,那地儿,那人儿。
另外,北京、石家庄等地方言多用nèi,有时会省作nè,有说是那[nà]一[yī]的合音或者是白读。如,那人,那年,那家伙。
6.引申为远处的。唐·齐己《道林寓居》:青嶂者边来已熟,红尘那畔去应疎[shū](山中寺院这边来了好久已经非常熟悉,世俗那边离开太久早就相当生疏)。此义读作nà。
7.由于那字本义被后来的复合词替代,导致那字词义逐渐虚化,变为虚词。
(1)疑问代词,义为如何,怎样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牛则有皮,犀兕[sì]尚多,弃甲则那(有牛就有皮,犀牛兕牛多的是,丢了皮甲又如何)?此义读作nuó。
(2)语气助词。①《后汉书·逸民列传·韩康传》:公是韩伯休那(您可是韩伯休啊)?②杜甫《夜归》:白头老罢舞复歌,杖藜不睡谁能那(白发老头跳完舞蹈又唱歌,拄着拐杖不睡觉谁能拿我怎么样)。此义读作nuò(据《康熙字典》)。
(3)疑问助词。①汉乐府《孔雀东南飞》:处分适兄意,那得自任专(都按兄长的意思办,我哪敢自作主张)。②南宋·朱熹《观书有感》:问渠那得清如许(问他哪来这么清的水)?此义读作nǎ。为表示是语气词,就加口字旁,写作哪。
(4)连词,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。如:那就好。此义读作nà。
二、那的衍生字
那字的衍生字都与络腮胡(髯)有关。
1.挪[nuó],初文是那(见那引申义3.),后加提手旁,强调用手使物体离开原来的位置。如,挪动,挪窝。还用于外文音译,如,挪威。
2.娜[nuó],初文那(见那引申义1.)。原本形容美男子。后来形容女子美丽。如,婀娜多姿。
3.梛[nuó],古书上说的一种树。或许就是椰树,树叶的形状与络腮胡相似,随风飘动。
4.哪[nǎ],白读作nǎi或něi。初文是那,疑问代词,在很多的里面选择一个确定的。如,哪个。
三、那国与那姓
除少数民族的那姓是源自部落名字之外,汉族最早的那姓源自那地,或者冄邑。或许,在先秦时期,人们把男子长络腮胡的地方称为那[nuó]。
据称,西周初期,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封姬姓贵族于长湖岸边建立{冉阝}(那)国(今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拾回桥镇一带),邻近楚国。春秋时期,那国被楚国所灭,改称那处。据《左传·庄公十八年(前676年)》记载,那国(那处)附近的权国被楚武王灭国,设立权县(中国第一县),指派鬬[dòu]缗[mín]做县尹(县长)。后来,鬬缗背叛楚国。楚国剿灭叛乱,杀了鬬缗。为防后患,楚王就把权地的贵族迁到那处,改派阎敖管理。
战国时期,秦昭襄王三十五年(前272年)秦灭义渠戎国,设北地郡,在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一带置朝那[Zhū nuó]县。此朝那县西汉时属安定郡,北魏末废。西魏大统元年(535年),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北朝那镇再置朝那县,为安武郡治,隋末废。至今,灵台县朝那镇人仍把朝那读作Zhū nuó。
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的朝那遗址
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朝那镇
汉族的那姓源自于上述古国的后裔,正确发音为Nuó。少数民族那姓源自于他们的部落名的第一个音,读音不一,有Nuó,Nā,Nē。
据文献记载,那姓来源有:
1.源于地名。(1)春秋时期,楚武王灭掉权国(今湖北沙洋县北),把权人迁往那处(今湖北沙洋县西南那口城)。古权国人的后裔中,有的就以地名那为姓,称那氏。(2)秦国、西魏所设的两个朝那县,当地少数民族中,有按汉俗以地名为氏的,称那氏。读作Nuó。
2.源于部落名。汉朝时期,在大宛国(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)生活着“破落那氏部落”。他们取部落名称为氏,称破落那氏,或婆罗那氏,后简化为那氏,也读作Nuó。
3.源于羌族。东汉时期,西北、西南地区的羌族、夷族中,有一部分人汉化过程中,取谐音汉字改为单姓那氏。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ē。
4.源于鲜卑族。南北朝时期,鲜卑族拓拔部中原来就有那氏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,进行汉化改革。汉化后依旧称那氏,后融入汉族。该支那氏正确读音作Nā。
5.源于少数民族。蒙古族、满族、回族、鄂温克族、彝族中都有那氏,但有的读作Nā,有的读作Nuó。彝族的那氏是朱元璋赐给云南彝族土司六祖德布德施后裔的。
如今那姓人口约22万,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309位。
诗曰:
那指男子长髯地,
远离中原称西夷。
颊须飘动男性美,
长髯频捋安且逸。
参考文献:
1.谷衍奎《汉字源流字典》语文出版社,2008年版。
2.李学勤主编《字源》,天津古籍出版社,2013年版。
3.《康熙字典》(标点整理本)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7年版。
4.《辞源》,商务印书馆,1978年版。
5.《辞海》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00年版。
在新房装修时,我国的人们在选择地面材料上更倾向于贴瓷砖,而外国人在装修时往往会选择木地板。这看来有些奇怪,但是若是借用外国人的话来说:“瓷砖不仅太冷了,而且还不美观。”虽然说这一句话不完整,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,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审美观是外国人更喜欢木地板的原因。那么这两者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?生活习惯
2025-04-27 11:50:18
在突尼斯软籽石榴的种植过程中,每年到了5月20日左右就容易发生落花落果现象,很多人认为这是软籽石榴的自然生理反应,头道花脱落实属正常,不足为奇。 我们都知道,从4月20日开花到5月20日坐果,这种所谓“头道花”结的果都是2斤以上的大果,品质好,价格高,但是如果想保住头道花和头道花结的果,对于很多果
2025-04-27 10:36:44
由于在混凝土成型之前,受到当前的温度、风速以及湿度的影响,后期混凝土的强度会受到干扰,而且在混凝土凝固的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,如果不能够及时地散热,会产生很大的缺陷问题,在混凝土浇筑后进行养护,可以减少裂缝的产生,保证强度的正常增长,减少表面碳化。 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,都一定要做好养护
2025-04-27 09:23:01
兰花不开花的原因有4个方面的因素影响:1、光照因素,兰花长时间在光照不充足的情况下,就会不开花;2、春化因素,当兰花植株体内营养过剩,影响春化无法休眠,就会不开花;3、病虫害因素,当兰花感染了粉虱病等,就会影响开花;4、温度因素,在低温情况下,兰花很难开花。兰花不开花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:1、光照因素
2025-04-27 08:25:59
在冬天的时候,如果家里没有取暖设备的话,相信我们整个人都会非常的不自在,不知道在寒冷的冬季应该如何度过。因此在一些家庭里,就会安装暖气,目的就是为了取暖,但是暖气在使用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问题,比如说暖气管道漏水,那么暖气管道漏水原因及预防方法有哪些呢?暖气暖气管道漏水的主要原因暖气管道管
2025-04-27 07:40:00
我们都知道混凝土在浇筑成型后需要进行浇水养护,浇水养护是为了水泥水化的需要。混凝土浇水养护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水泥水化的需要吗?其实不然,下面为详细介绍。一、混凝土养护的原因混凝土浇筑后,如气候炎热、空气干燥,不及时进行养护,混凝土中水分会蒸发过快,形成脱水现象,会使已形成凝胶体的水泥颗粒不能充分水化,
2025-04-27 05:41: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