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是儒家的思想。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,原句为: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名义不正当的话,道理就没法讲通;道理讲不通,事情就办不成。
名实论的介绍
名实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之一,自先秦开始,诸子百家就开始了名实之辩。名实论之“名”指的是名称、形式,“实”指的是则是内容。因此名实之辩也可以看作中国的形式与内容之争。在这场大讨论中,儒家代表人孔子则提出了“正名”的主张,若名不正,则言不顺。
孔子的正名论
所谓正名,就是正名称、名分。孔子主张“正名”,强调以礼为原则做到名实相符,言行一致。孔子以周礼为尺度,以理想的"名"去匡正现实,要求人们正其名,言其顺,做到"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"。
孔子认为为君的应该象个"君"的样子,为臣的应该象个"臣"的样子,君之实要符合"君"之名,臣之实要符合"臣"之名。孔子的正名思想具有一定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意义,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、概念和实际事物应当相符的观点。
儒家,孔子提出的正名的思想。
出处: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”
子曰:野哉!由也!君子于其所不知,盖阙如也。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;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;礼乐不兴,则刑罚不中;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,言之必可行也,君子于其言,无所苟而已矣。
翻译:
孔子说:“仲由,真粗野啊。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,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。名分不正,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,说话不顺当合理,事情就办不成。事情办不成,礼乐也就不能兴盛。礼乐不能兴盛,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。刑罚不得当,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。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,必须能够说得明白,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。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,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。”
孔子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,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。
名正才能言顺。所谓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,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,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,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,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,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。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,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?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,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(领导权力)。而这两个都需要正名的: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,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。如果名不正,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?他们必然会不服,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(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,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,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),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。
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要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,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,才会有所成就!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,首先就要“正名”,名分确定了,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
“名不正言不顺”出自儒家的思想。
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,这是儒家思想理论的一种。原指在理论上讲不过去的事,就是不合理的事,一定不会成功的。出自:先秦孔子《论语·子路》:“名不正,则言不顺;言不顺,则事不成。”用法:复句式;作宾语、定语;含贬义。
儒家思想的特点
儒家基本上坚持“亲亲”、“尊尊”的立法原则,维护“礼治”,提倡“德治”,重视“人治”。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,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。
儒家的“礼治”主义的根本含义为“异”,即使贵贱、尊卑、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。只有贵贱、尊卑、长幼、亲疏各有其礼,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、兄兄、弟弟、夫夫、妇妇的理想社会。国家的治乱,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。
儒家的“礼”也是一种法的形式。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,如违反了“礼”的规范,就要受到“刑”的惩罚。
一、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是儒家的思想。“名不正,言不顺”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,原句为: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名义不正当的话,道理就没法讲通;道理讲不通,事情...
2022-08-30 15:08:03
一、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的意思是不以向地位、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,形容谦虚好学。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敏:聪明;好:喜好。敏而好学,天资聪明而又好学;不耻下问:乐于向学问或...
2022-08-18 14:19:57
一、主张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是什么意思?「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」已非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原貌,而是掺杂道家、法家、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,体现了儒家思想的“兼容”与“发展”特性,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。它...
2022-08-17 12:03:12
一、子日:"朝闻道,夕死可矣下一句下一句是: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。”出处:《论语·里仁篇》翻译:孔子说:“知识分子有志于真理,但是又以吃粗茶淡饭,穿破衣为耻,这样子...
2022-08-14 10:43:5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