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三线”和“小三线”是这样的背景。五、六十年代,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,为备战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,准备在我国的西北、特别是西南建立以军工为主的生产企业,以防美苏的侵略,同时,在东部省份,在远离中心城市的山区创办国防工业体系,形成进山,靠边(西南),隐蔽的三线军事工业格局。从而形成了“大三线”,也就是西南西北建立并投产的军工厂。和“小三线”,也就是在东部省份的山区建立的军工厂。这两种工厂都是三线工厂。当时大都是从东北和东部工业发达城市调人去三线地区,而且是骨干,叫“好人好马上三线”,成千上万人支援三线建设,并形成了三线建设城市,比如金昌,攀枝花,六盘水市等等!
三线建设是六、七十年代面临当时的国际形势而展开的建设。
当时我们与两大超级大国关系是,中苏关系恶化,中美局势紧张。面对这样的国际局势国家将一批国防项目,特别是尖端项目以靠山,分散,隐蔽的方式在全国展开,共计建立了一千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,科研单位。
这一建设主要是应对复杂的国际,国内环境的战略布局与决策,最大的意义和作用是使我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,也客观上造成了我囯第一次对西部的大开发。
“三线建设”分大、小三线,“大三线”(指的是三线地区)主要在贵州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13省区;“小三线”在一、二线腹地,比如上海的小三线就是皖南(安徽南部)地区。
三线建设期间,四百万工人、干部、知识分子、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,在“备战备荒为人民,好人好马上三线”的号召下,他们打起背包,跋山涉水,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南、大西北的深山峡谷、大漠荒野,用青春、艰辛、血汗和生命,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、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。
什么叫“大三线”“小三线”,有什么历史背景?“大三线”和“小三线”是这样的背景。五、六十年代,毛泽东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,为备战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,准备在我国的西北、特别是西南建立以军工为主的生产企业...
2022-08-25 15:08:04